【制度创新】国际道路运输“软篷施封”新模式

文章来源: 乌鲁木齐自贸 发布时间: 2025-03-18 16:13 浏览量:
【字体: 打印本文

国际道路运输“软篷施封”新模式。针对国际公路运输现有“集装箱”模式运载货物较少、单位物流成本高等问题,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创新探索国际道路运输“软篷施封”新模式,制定国内首个软篷车团体标准,将中方传统的国际道路运输集装箱箱体改造为软篷箱体,允许其作为海关监管车辆从事跨境运输业务,并组织运用“软篷施封”通过一体化通关模式进行国际货物运输的实单测试,切实降低车辆自重,提升货物装载量,压减单位物流成本,提高整体物流时效,有效增强了我国国际道路运输竞争力。

一、主要做法:

1.改造国际道路运输工具,由“传统厢式”变“衔接国际标准的软篷”新模式。

改革前,我国内陆地区的国际道路运输主要使用传统的集装箱(集装箱厢式货车或厢式拖头车),该种车体自重大、载货量少,运输企业的单位物流成本高;而中亚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均使用软篷车辆进行国际道路运输业务,我国国际道路运输车辆竞争力较弱。

改革后,经交通、国际道路运输、公安、汽车改装协会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制定了国内首个软篷车团体标准并在全国标准化信息平台公示实施,完成了中方国际道路运输车辆的改造。同时,协调海关允许中方软篷车在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内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多式联运中心、乌西国际物流园、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进行装货,并由乌昌海关施加海关封志。运输企业使用软篷车辆从事国际货运,可降低车体自重,多装载2吨左右货物,降低企业的单位物流成本,为提升我国道路运输车辆竞争力做出了有益探索。

2.叠加软篷与便利通关模式,由“二次入仓”变“直接出境”改革前,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出口货物在乌鲁木齐报关后,运行至边境口岸还需要再进入口岸监管作业场所办理手续,不但消耗了一定的时间,还增加了物流成本。改革后,在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软篷车辆出口货物在乌鲁木齐采用一体化通关模式报关,运行至边境口岸后不需要“二次入仓”,而是直接进入(霍尔果斯)集中查验场地办理出境手续,即可直接从边境口岸出境,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时效。

3.优化货物装卸方式,由“单向掏装”变“多向装卸”改革前,国际道路运输企业采用厢式货运车辆装卸货物,只能从货车厢体的后门处进行作业,作业面较窄小,耗时较长。改革后,从事国际货运软篷车厢为可活动的钢框架,可以实现从多个角度进行货物装卸,更为灵活,且作业时效较快。

4.对标国际路权规则,由“口岸接货”变“直达腹地”改革前,中方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大多在边境口岸卸货,外方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在边境口岸接货运输至外方腹地,企业在境外运输方面缺少竞争。改革后,对标国际路权规则,改造了具有与外方国际道路运输车辆标准基本一致的软篷车,在与外方交通部门会晤时得到认可,允许我方软篷车直达外方腹地城市。

二、实践效果:

1.载货量提升,单位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软篷施封”模式下,车辆自重减轻,载货量提升12%30%,单位物流成本降低约20%,有效推动国际道路运输降本增效。

2.减少作业环节,运输质效显著提升。软篷车辆采用一体化通关模式,无需边境二次入仓,运输时间缩短25%以上,节省综合费用3000-4000/车,显著提高运输质效。

    3.衔接国际运输规则,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软篷车辆符合中亚、欧洲运输标准,提升了中方车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了与外方车辆同等竞争条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