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贸试验区:打好营商组合拳跑出“赢商”加速度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5-09-29 17:33 浏览量:
【字体: 打印本文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自成立以来,广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的“磁吸力”持续凸显:先后形成6批共21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并在全区范围内复制推广;设立企业超12万家,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广西自贸试验区以万分之五的面积,贡献全区39.6%的外贸进出口额,成为中国—东盟合作中活力澎湃的“新引擎”。

制度创新 打造改革新高地

“只需要签一份承诺书,就能帮助落户我们园区的公司同时拿到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当天就具备开业条件。”提及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推行的“免审即得”,广西(南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助理唐浩鑫连连称赞。

据其介绍,以往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时,还需提交多份材料、经过多轮审核才能获取经营许可,整个过程往往需要23个月。如今,符合条件的企业只需签署一份信用承诺书,即可获得相关涉企经营许可证。“免审即得”覆盖房地产开发、人力资源、文化传媒等30个领域,多个事项一次即办,首次证件有效期为6个月,为企业筹备运营节省了大量时间。

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1家企业通过承诺即入制办理“免审即得”许可证。这一改革不仅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凭借“前置信用筛查、后置现场审查”的信用管理模式,实现了“放管服”的有机结合。20239月,该改革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广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金字招牌”。

工程建设领域的“拿地即开工”改革同样成效显著。过去,企业从取得建设用地到办理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经历2225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针对该问题,南宁片区通过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分阶段审批+提前介入监督”模式,将各环节审批流程并联优化,实现了该事项“即时办结”,建设项目平均可节省1个月建设时间。

此外,南宁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行的“企业身份码”试点改革,以电子营业执照为载体,将企业多个许可信息归集至统一二维码,实现“一码展示、一码共享”。通过“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等“七个一”服务模式,企业办事时无需反复提交各类纸质证件,3天内即可同步获取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既提升了审批效率,还强化了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管的协同性。

服务升级 厚植发展新沃土

“园区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让我们外资企业少走了许多弯路!”泰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峻峰的感慨,道出了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营商环境的温度。

作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引入的合资新材料企业,泰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注册、审批、落地的全流程中,享受到了园区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从项目签约到投产用时得到极大缩减。

得益于这样的服务优势,今年上半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实际使用外资完成1.73亿美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运营商中马投控集团通过实施外资外商引进倍增计划,成功引入7家外资企业、2个外资项目,签约投资额达1260万美元,目前还储备了多支外商投资基金,计划将合作拓展至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接中东主权基金等境外机构投资者。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更是为片区开放能级提升注入了关键动力。20208月,钦州港片区从服务中马两国双园产业合作出发,创新实施5项全国领先的跨境人民币金融创新试点,随后三次拓展业务范围,覆盖至广西自贸试验区及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截至今年7月末,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业务规模已达552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效率低、融资成本高的难题。

智慧赋能 畅通开放新通道

“我们到友谊关后,只需要完成刷证件、按指纹、识别人脸等步骤后,后台审核通过就能通行,整个过程只需数十秒。”常年往返中越边境的货运司机黎师傅,对友谊关口岸的通关效率赞不绝口。

作为广西连接东盟的“陆上门户”,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近年来持续加码智慧口岸建设。以友谊关口岸为例,办理通关手续的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友谊关”小程序提前排队叫号、实时查看进度、线上提交单据,不用像过去那样拿着纸质单据到前台排队取号。

通过这种新模式,友谊关口岸率先在全国公路边境货运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共用一个卡口作业,理想状态下一辆大货车可以实现15秒就过卡。据统计,今年18月,友谊关口岸监管的进出境车辆达到近64万辆,同比增加了38%

    智慧化升级的步伐不止于此。在凭祥浦寨—新清通道,无人集卡已完成“接挂车、过关卡、穿隧道”全流程测试,项目建成后将实现“24小时无人化通关”。沿边口岸的“加速度”,正是广西自贸试验区科技赋能打通面向东盟陆路通道的生动缩影。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